weixin

学校新闻


杨老师 徐老师 杨老师 徐老师

当前位置 :首页 > 学校新闻 > 校园快讯 >

2010年金亚职定培训学校第一期学员开学典礼

作者: admin 时间: 2011-01-18 15:57 点击:
 
          时间:2011-6-30 浏览次数:45
 

以下是浙江日报的报导:第十五版

泥地上的畅想曲
  3月3日是金亚挖掘机培训学校春节后开班的第一天,天空飘着小雨。在宁波南郊一片泥泞的“工地”上,几十台挖掘机正在间歇式地“作业”着。
  程玉彬隔着铁栅栏远远地望着这些时挖时停的挖掘机,50多位新学员刚在这片实践“工地”上“见习”了一把,一张张脸上都带着兴奋劲儿。
  程玉彬知道那种激动的滋味,因为自己也是这样在一次次接触新技能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。
  10多年前,他与眼前的学员一样,都是外来务工者群体中的“沧海一粟”,从安徽老家辗转到宁波,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到现在。
  如今的程玉彬已是“金亚”学校的常务副校长,户口也已转到了宁波。
  程玉彬的脑海中闪过了一张张亲切的脸,如果当初没有“刘总”带他入门,如果当初没有“方老师”手把手教他学技术,如果当初没有“老李”的鼓励……或许,离开了朋友的襄助,他根本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。
  “程校长好!”学员的问候声打断了程玉彬的回想。
  程玉彬看着那一张张年轻的脸,就像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,“我也要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”,在办学之初程玉彬就是这么想的。
  在这一批新学员里,唱主角的依旧是“80后”、“90后”这些“新生代”。
  戴着眼镜、留着平头的汪海波出生于1990年,老家在河南信阳。他的父母在宁波打工已20多年,作为“留守儿童”中的一员,他留在老家读到了高中毕业。2年前,他踏着父母的足迹也来到了宁波。
  “我想学好一门技术,再谋求发展,”汪海波言谈中显得颇有思路。他曾经在服装厂接受过流水线培训,但并不满足。通过打听,汪海波了解到挖掘机驾驶市场前景很好,他想,现在建筑项目那么多,开挖掘机一定是能赚钱的技术。于是,毫不犹豫地拿出这几年打工存下的钱,付了培训费。2个月培训结束后,他希望这门新学的技能可以改变他的人生轨迹。
  程玉彬常喜欢给汪海波这样的“80后”、“90后”学员指点他们的前途:学好技术,一方面是为了高工资就业,一方面也是为创业做准备。
  说“高工资就业”,程玉彬心里有底。刚开年,学校每天就能接到10多个求聘挖掘机驾驶员的电话,近一个月来陆续有200多个需求单位被他登记在册。“新手驾驶员,工资一般是每月2000元,成熟练工后价格更高,一月4000元没问题,”程玉彬很了解这个市场的行情。
  说“创业”,那就主要看学员自己了。程玉彬办“金亚”已有5个年头,陆续向社会提供了46批挖掘机驾驶员,也有些学员毕业后会自己买挖掘机,再出租给别的建筑公司,自己当老板,但能像程玉彬自己这样创业的还是少数。
  17岁的林家楠是这一批新学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个,有着一张稚气未脱的脸和一头时尚另类的发型,同时,他也是这些学员中雄心最大的一个,“我学会技术赚钱后,要买一台挖掘机运回安徽池州老家去,自己做老板,包给别人开。”林家楠信心满满。
  在这批为了梦想而聚在一起接受技能培训的学员中,无论是端坐在教室里听理论讲解的“80后”新生吴春伟,还是在挖掘模拟机上操作着开关的“90后”四川小伙黄小兵,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念——“技术能改变命运”。对本领的渴求也让他们心甘情愿在技能教育上进行投资消费。
  “新生代农民工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培训?是我们政府需要调研了解的。”宁波市鄞州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施国裕已经搞了4年多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,仅鄞州区一年就能培训1万多个外来务工人员。
  施国裕在培训中发现,挖掘、数控、电工、电脑、服装软件等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特别受这些“新生代”的欢迎,如果培训内容不对“胃口”,即便是请了大学名教授去讲课,这些“新生代”也不会给面子来听。
  比父辈们更务实的“新生代农民工”,学习技能大都是为了在城市里扎根。他们不同于父辈,因为他们身后的乡村已经模糊,如果不凭借技能在城市里站稳脚跟,又不能回归土地务农,他们在现代文明的灯红酒绿中就容易迷失自己。
  因为有这层隐隐的担忧,施国裕认为在教育培训中,“新生代农民工”应该“风物长宜放眼量”,不仅注重技能的培训,也应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,增加交通意识、法律意识、劳动意识等等,与现代文明全方位对接。
  只有越来越多人把关怀投注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教育培训中,他们那个融入城市的梦想才会离现实越来越近。
在彼此的帮助中,没有悲情上演,只有温情在蔓延……
下图是鄞州区劳动局王科长的致词和浙江日报的采访、报导



宁波金亚职业培训学校